走进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29厂电装中心,或长或方的智能机柜摆成U形,由转角机和接驳台连成一条连续的生产线。印制板扫码上线,经过环环相扣的多道工序后,有序排队进入包装箱。这是该厂去年年底投入使用的印制板智能制造生产单元。据电装中心副主任王宁宁介绍,该生产线的运行使印制板生产效率提升了5~10倍。
近年来,529厂通过智能化改造,把单点自动化设备连成线,在手工程度高的生产环节引入智能化设备,从点到线、由线至面,逐步推动工厂由“制造厂”向“智造厂”转型,为全面形成“三高”发展模式提效。
从点到线,让生产“跑起来”
近年来,市场订单成倍增长,仅仅通过增加人员、加班等形式,已然不能破解难题,让设备连成线、让生产“跑”起来迫在眉睫。为此,529厂建立10个专业组,围绕十大制造能力提升规划了81个制造单元,并形成了各单元智能化改造清单。
印制板智能制造生产单元是该厂建立的第一个智能化生产线。曾经,该单元每一道工序都须独立检验产品,一件产品在加工中要被检测六七次,工人常常每天要花半天时间填写数据。如今,独立的设备连成一条生产线后,生产过程自动拍照上传,产品一次检测合格,扫描二维码后所有数据清晰可见,极大地压缩了生产周期,释放了大量的人力资源。
紧接着,五轴机床柔性生产单元、封头结构自动化生产单元接续上线。目前,529厂已有8个智能化生产单元逐步走向成熟,产能成倍提高。
“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性,智能生产单元必须是柔性的。”精密制造中心副主任刘汉良介绍,同类产品只需要根据尺寸更换卡槽、卡盘和夹具、道具等即可生产。
在“流程驱动、数据驱动、知识驱动”三方驱动下,529厂还打造了新一代智能制造信息系统,实现全部专业、全部新投产型号产品生产过程的数据贯通。原先车间主任要往返于各个部门,如今他通过智能制造信息系统,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掌握各路信息。
机器代人,让产能提起来
近年来,卫星等宇航产品研制呈现多品种、小批量特点,尤其是复合材料加工类产品,大都还停留在手工作业阶段。这类产品如何实现智能化转型?529厂的回答是局部实现“机器代人”。
走进529厂复材产品制造中心,厂房的一角摆放着新成员——二次表面反射镜自动贴片系统。
“3个月前,这里还是大家热火朝天加班加点的景象。”529厂复合材料产品制造中心主任王建宇指着一张大桌板说。
二次表面反射镜主要贴在航天器太阳基板上,一颗中型卫星需要约8000片。每一片反射镜表面不可污染,不能有划痕,间距要求在0.2毫米以内,一个熟练的工人一个小时也只能贴100片。这种镜片只有约75微米厚,稍不留神就会破碎,二次清理碎片难度非常大。如今有了自动贴片的智能化系统,产能可达每小时1000片,碎片率也下降到了零。
在航天器蜂窝夹层结构智能生产单元,两名工作人员正在对新采用的激光投影辅助装配系统进行调试。一颗卫星的蜂窝夹层里有着成百上千的埋件,曾经工作人员要对照图纸一个一个地确认预埋件位置。如今工作人员只要把三维设计模型录入电脑,通过一个类似路灯的激光投影设备把模型映射到结构板上,预埋件位置就清晰可见。虽然目前该系统还在磨合中,产能却已从月产140块结构板提升到了300块。
“如果说生产线是一条高速公路,那首先要有能上高速公路的车。”该厂生产制造部副部长刘金山比喻,智能化改造的前提是批产化。为此,529厂不断推动批产化工作,仅某卫星平台就实现了80%的产品组批生产。该厂把智能化改造重点进一步向宇航领域转移,与总体设计部门联动,提出更多适合智能化生产的产品组批生产设计方案,从工艺端促进宇航型号产品化工作的深入实施。
宇航产品没有标准化的智能制造系统,科研人员必须“另辟蹊径”。在529厂,揭榜挂帅、创新提案评选、智能生产能力发布会等激励手段层出不穷,智能化改造已经成为热潮。(贺喜梅 戴敬宜)
为方便提供优质服务,请留下新的信息